一个德州小伙子是如何成为大师的
摘译自 Scott Alexander的文章
1984年冬季,Mark Seliger(马克 · 塞利格),一个24岁的德州小伙子,满眼期待,两手空空,只身来到纽约城,投奔居住在布鲁克林区的哥哥,开始了所谓的“寻梦之旅”。
“早早起来,搭6点的火车进城,喝一杯咖灰,然后到公共电话厅,挨个打电话给那些摄影师们,问问人家要不要找一个助理。”——马克这样描述自己初到纽约的生活。
Seliger在工作上表现出近乎“工作狂”的态度,这种态度不是被逼无奈,只能来自内心——任何逼迫造成的“努力”都不太可能持续三十年吧!他在学校期间曾经与Fred Damon一起工作过,后者是一位什么活儿都接的疯狂摄影师,“只要有钱赚,他就会在那儿”。
“他是一位非常努力的摄影师,不论从什么角度看都如此。”他的状态是:不在拍照,就在谈论拍照。有时候他能工作到凌晨两点,手里捏着个雪茄头,在椅子上睡着了。这给年轻的Seliger造成一种印象:所谓摄影师,就是这个样儿滴。
Damon全身心投入的工作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Mark:“我不知道还有Damon之外的生活方式……”
如今,Seliger为那些世界顶尖的文化与时尚杂志拍摄照片。他的作品刊登在一流刊物上,在画廊里展出,被媒体宣布为“当前最牛的人像摄影师之一”。如果你走近一点观看他的作品,大概能感觉到Fred Damon先生在Seliger耳边的训导:“出去工作,一直工作,直到你在椅子上睡着——然后醒来,继续工作!”
从学校毕业后,Seliger的计划很简单,待在德州,当一个摄影记者,业余时间搞搞创作,根本没去想什么时尚、艺术之类高大尚主题。但后来他觉得这样不行,“我觉得自己到头了,没什么可做的!”有人建议他去纽约看看,他想了一下:Why Not!
在纽约,Seliger终于找到了工作,他给一堆各式各样的摄影师当助理,他列出一个高手名单,挨家去拜访,看看谁能留他工作,然后全神贯注把每一个细节都记下来。在这些摄影师里边,有拍静物的,有拍杂志的,有极端技术派,也有艺术至上主义者,等等……对Seliger来说,这些人都给他带来了收获。然后,他准备好自己独立工作了。
但是,初出茅庐者的遭遇,就像大多数人所经历过的那样,令人沮丧。那是1986年,Seliger收到一家杂志的回函:“很感谢你投递简历,但是我看不出你的作品有哪怕一丁点个人风格。”
即便经过了30年,Seliger似乎依然清晰记着当时的刺痛感受。“我不得不再读一遍那条通知,确定我读懂了上边的意思。然后我回到家,吃了五个巧克力甜甜圈,坐到墙角里。”
但Seliger没有放弃。第二天,他再度进城,将简历投给著名的《福布斯》杂志,结果收到一封热情洋溢的回函:“我喜欢你的作品,你在这儿会很出色!”当天下午他就接到一个任务,去拍摄保时捷美国公司的一位管理者。
真是峰回路转啊!在遭到众多的冷遇而坚持不懈之后,Seliger终于得到了期待已久的工作机会。他加倍努力工作,并逐渐得到主流娱乐媒体的注意。
“我发现自己走进了流行文化圈,而那是一片无尽的海洋。”
滚石杂志的时任图片总监Laurie Kratochvil回忆她看到Seliger简历时的情景:“我喜欢他的风格,自然,不加雕琢,技术非常娴熟,但并不过度处理图片。于是我说,留下这本简历,我想见见这个人。”
Seliger与Kratochvil的第一次合作,给后者留下深刻印象:“他在正式拍摄前安排了一次‘彩排’,这很少见,他的工作态度和创造力是齐头并进的。我觉得Seliger非常重视滚石的这份工作,他不会让机遇从身边溜走的。”
此后五年,Seliger为滚石拍摄了10多幅封面作品。滚石的出版人、主编Jann Wenner如此评价Seliger:“像Mark这样有才华的人,你只要把机会给他,然后只管等着瞧就行了。”
如今的Mark Seliger是世界上最受客户欢迎的职业摄影师之一。
“Seliger式充满力量、性感和优雅的肖像摄影让他备受追捧,而富有魅力的拍摄历程也为他赢得了应有的名望,受到了摄影史的认可,逐步比肩那些在肖像摄影中名垂青史的伟大名字:David Bailey, Annie Leibovitz, Terry O’Neill, 和Irving Pe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