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范顺赞
范顺赞,浙江台州人。2006年7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摄影系。2009年5月,毕业于法国阿尔勒国立摄影学院(研修)。现在杭州从事艺术创作。
就像很多“有意思”的照片一样,范顺赞的这组作品主题鲜明而清晰,没有故作高深的观念,只是用一张张天真到戏谑,精致到琐碎的画面展开这样一个我们都能看得懂并且愿意会心一笑的命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是现实束缚了自己,抑或是自己束缚了自己。有时候,只能把梦想藏在心底。
你是怎样开始拍摄这个题材的?
范:应该是从大学毕业的时候开始萌生这个想法。那时身边有很多同学对艺术创作比较执着,但是从校园走出来,首先就面临着找工作的问题。一切梦想都是虚无的,只有生活才真实的发烫。可能就是在那个时刻,我第一次有这么强烈的感受:为了现实放弃梦想的感受。而我在毕业后,为了自己的梦想选择赴法留学。期间,顺理成章地经历了大多数年轻人所经历的一切。可能正是因为自己这样的生活感受和体会吧,才会想到拍一组这样的照片。
如何把这样一个看似并不复杂的命题,用种种有生命力的真实角度(画面)去剖析?给我们谈谈你的想法。
范:这个主题确实是一个比较鲜明和清晰的题材,大家都能看懂,有些人甚至觉得这么清楚的一件事情还有必要这样去做吗?但是,我是希望通过这些人物和画面让大家重新来看待这个被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命题背后所透露出的社会现象。或许在这些人物形象或者说是定位中,我们可以找到某些自己的影子,并借此来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拍摄具体过程是怎样操作的?
范:一般来说都是先有了某个具体的想法,然后再设计所有拍摄的细节,然后去找适合扮演这个角色的人。平常我有个习惯,就是把一些想法和构思,用文字和草图记录在本子上。操作的时候,会根据这些草图来准备服装和道具。所用的背景一般都是喷绘制作的,也有的是从影楼购买一些淘汰下来的背景直接使用。
因为这些照片都是在户外现场布置拍摄的,所以在此之前,我必须挑选好合适的场景,联系好模特,准备好服装、道具等。只有把一切都准备好,拍摄的时候才会比较简单。拍摄中我注重的是人物状态和画面气氛的调整与营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时梦想很美,美得让我们情不自禁。
道具、服装这种“有力的细节”应该说是作品成功的重要保障,你是怎样来设计的?
范:这个问题我用“天安门前留影”这张照片来举个例子吧。拍摄的人物是我的爷爷和奶奶。他们一直生活在农村,通过跟他们的交流,我认识到他们这一代人都有一个“北京梦”。但是很可能他们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实现这个梦想,更多的只能在照相馆拍一张类似这样的“天安门前留影”。
所以我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找了一些资料和以前的老照片做参考。画面的上半部分尽量的还原成老照相馆的气氛,我找来他们曾经穿过的中山装,包括发型和胸花都仔细地考虑过,尽可能还原成“那个时候”的样子。画面的下半部分则是他们现实生活的反映,所以就地取材:石子路、解放鞋、老母鸡等都成了画面中的元素。
画面中的这些“扮演者”是什么人?他们怎么理解你拍摄这件事?
范:他们大部分是我的亲戚和朋友,也有陌生人。其实寻找模特是最难的一个环节,有时候发现一个形象特别合适的人,但是不管自己怎样跟他交流都无法说服,那时会觉得特别遗憾。拍摄之前,我会跟模特有交流,把自己的意图告诉他们,取得互相的理解和信任拍摄工作就会顺利很多。但是也有些人对我的拍摄不太理解,觉得我拍的是“奇怪的照片”。
看到这些照片的时候,往往能够让人会心一笑。
范:哈哈,是这样的,在展览现场很多人看完都会笑起来,也有些人会认真地在某张作品前停留很长时间,这些都是对我作品的反馈。也有人看过照片之后特意找到我说:这组画面引起了他的共鸣,让他感觉有点伤感。他还劝我不要放弃,要好好坚持自己的理想。这些反馈对我都很重要。
出去学习的这段经历,对于促成这组作品有没有直接的影响?
范:在国外学习的这段经历,收获更多的是在平常的生活中。现实很残酷,面对现实我们必须放下很多我们不愿意放下的东西,包括梦想。
谈谈照片的形式和制作工艺的问题,比如背景、着色等。
范:可能是自己对这些传统的手工艺比较感兴趣,像手工上色,绘制背景布和制作道具等,自己一直都在尝试,其实这些过程本身就挺有意思。《现实给了梦想多少时间》这组作品是数码相机拍摄后,再通过电脑上色来完成的。自己也在不断地学习和尝试一些新的可能,不知道这些用电脑做出来的传统效果会有什么样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