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文/洪圣源(肉丝)
美国留学狗一只,江湖人称肉丝,旅行控,业余纪实摄影师。
从电子机械控到扫街少年
我接触摄影并不算早,大概是在高中毕业,一时的“脑洞大开”再加上本来就对各式各样的电子器械非常执着、痴迷,于是买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机,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在那段时间我热衷于拍摄写真类的人像,相机也在不断更新,从佳能5D Mark III到索尼A7M2,再到佳能5DSR,现在是索尼A7R2,对科技产品的狂热让我想要不断尝试新的机型。可以说我对摄影的爱,是被对器材的爱点燃的。
我本科的专业是金融和管理。虽然并不是科班出身,也没有系统学习过摄影,从头到尾都是靠自己钻研,但这并不影响我对摄影的热情。我在大三那年来到了美国洛杉矶,也正是由于生活和学习环境的转变让我在摄影上的重心也发生了变化。我迷上了带着相机去“扫街”,行走在不同城市的街道之间,与车水马龙融为一体,去感受每一座城市不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当然还有生活在这里的人。每一次出行,每一张照片,每一个出现在镜头前的陌生人,都是一种奇妙的缘分。对我来说,“扫街”的魅力就在于随机性,一切都是未知的,随时都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场景。这就像是拿起相机去“城市森林”里“打猎”,捕捉大众生活中妙趣横生的枝节,或充满戏剧性的、值得回味的场景。这本身也是训练摄影师技能的最佳方式,你要善于观察,足够敏感和细心;你要十分了解你的设备,能够根据现场情况迅速完成参数的调整;你时常还要在移动中拍摄,甚至是盲拍。
老镜头有老味道
很多人知道我“扫街”的方式后,都会觉得效率太低。因为我绝大部分的照片,都是使用一支奥林巴斯55mm的老镜头,手动对焦拍摄的。我平时就很爱捣鼓镜头,它梦幻而独特的“鱼鳞焦外”非常吸引我。虽然这支镜头的锐度不是很高,但成像风格却非常独特。现在的镜头,高锐度的太多了,有个性的却极其难找。我使用它拍摄时,常常光圈1.2全开,此时会形成一种迷幻的鱼鳞状散景效果,一种柔软“放光”的画面。当你把光圈收缩一档时,画面整体的色彩反差以及饱和度都有质的提升,不过那种特有的氛围和味道却消失了。
所谓的锐度和画质并不是我追求的首要因素,我很享受这种老镜头独特的成像风格给画面带来的氛围感。当然极窄的景深范围和糟糕的锐度反而逼我练就了抬手即完成对焦的技能。
许多老镜头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中心锐度不足、边缘画质较弱、紫边严重、逆光漏光、对焦不方便……但是即便这样,也无法掩盖它们的优点——独特的氛围感。那些老镜头所带来的老味道各自不同,但却是在现代镜头上找不到的,这是一种无法用数据来描绘的属性。每一支老镜头都像陈年的美酿,饱经沧桑又充满故事,有的焦外梦幻、绚烂,有的逆光下有五彩的光晕,有的呈现出独特的中心和边缘成像差别,也许从技术的角度这是它们某种天生的缺陷,但是在所爱之人的手中,却是至宝,这也是为什么在今天还有很多人坚持使用老镜头的原因。
像电影场景一样
我很喜欢电影,每每看到特别的电影场景,都会记在脑海里,以至摄影创作也受电影的陶染很大。像《布达佩斯大饭店》《本杰明·巴顿奇事》《盗梦空间》,这些电影画面中的色彩、构图、场景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拍摄。关于“扫街”镜头的焦段,我偏好35mm和50mm,这也是电影画面最常用到的焦段,我想要以最接近人眼的视角去看、去感受,让人和城市呈现出一种客观的状态,不偏不倚,在平实中流淌出故事感。同时,我也最喜欢中心对称的构图样式,这会给人一种稳定感,一种自然的美,而又暗存其中某种巧合的戏剧性。
我每到一座城市,把行李一放,就迫不及待拿起相机随走随拍,无论是旅游景点,还是市井小巷、居民区,亦或是闹市,都可以成为我讲故事的背景。这种随机的感觉,让人充满期待,每一次快门可能都有惊喜发生。在“扫街”时,我会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在不打扰他人的情况下完成拍摄,如果距离较近,就一定会先与被摄者交流,征得同意后再拍。
我有着浓重的胶片情节,也常常会把胶片机带在身上。即便是拍摄数码照片,在后期也更倾向于模拟胶片效果去处理照片。另一方面,我受一些电影画面色调的影响很大,后期在处理照片时我遵循的更多是一种感觉,没有什么规则,目的只是让画面拥有统一的氛围感。在处理完曝光、对比度、曲线、色温等基本参数后,再去叠加图层和滤镜,强化某种氛围。推荐两个模拟胶片效果的滤镜,Alien Skin Exposure和Nik Collection系列的Analog efex pro2。滤镜的使用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也不是一步到位的,很多时候还需要对细微颜色和画面局部再进行调整,直到实现自己理想中的效果。
更多作品: